近年来,面对更严格的新环保法,新增和升级改造现有环保设施将为我国环保行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这就要求环保企业结合国内具体情况,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技术研发创新,开发出先进、适用、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环保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
国企、央企和民企经常会被拿来作对比,在公益属性较强的环保市场,国企、央企的确有着民企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几年,环境产业关注度不断攀升,更多背景雄厚的大国企、央企陆续涌入,一定程度上又给民营企业带来了冲击。
民营企业虽然先天优势不明显,但由于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等特征,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很多行业中的民营企业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市场竞争力,如阿里巴巴、百度、华为、京东等等都是民企中的佼佼者。反观环境产业,虽然也不乏出色的民营企业,但民企的路依然走的很艰难。
在市场中,除了资本、技术、人才等竞争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品牌。如今,环境产业正迎来产品化、品牌化时代。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认为,未来五到十年,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将涌现20-30个服务品牌。民营企业更应该抓住时代特征,做好品牌化建设。但品牌化之路要怎么走,还需要探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思路。
近几年,因利好政策的推动,环境产业受到高度关注,大量企业涌入环境市场,并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的市场布局。其中,这些企业本身极强的资本实力和市场拓展能力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归根究底是环境行业还没有真正的行业门槛。
当诸如中建、中铁、葛洲坝等大国有集团,开始带着大量资金进入环境行业后,很多人还在嘲笑他们不懂行业,没有技术,但转眼间这些企业已经很好的与环境企业融合了。傅涛认为,正是因为行业内真正的品牌公司没有出现,没有行业门槛,很多赚不到钱的外行业企业才会不断进入到行业中。
同时环境行业也面临着同质和低价竞争,因为没有真正的品牌标识,甲方无法很好的识别产品和服务。如一个工程项目,可能设备、工程等是一家公司完成的,而集成却是另外一家公司完成的,拿到项目的企业只是扮演了集成商的身份,只是因为有钱,所以能拿到项目而已,使得低价与同质的恶性竞争在所难免。
在国家大力推动的PPP项目面前,虽然数量上,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与民营企业占比相差较小,但规模上却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因素带来的竞争加剧,也提示环境民营企业,在盯着市场拓展的同时,要注重自身品牌的提升。